<strike id="xmzn7"></strike>
  • <big id="xmzn7"><nobr id="xmzn7"><track id="xmzn7"></track></nobr></big>
    1. <object id="xmzn7"></object>
        1. <code id="xmzn7"></code>
          媒體聚焦
          電話
          +086-023-63670172
          網站首頁 > 新聞資訊 > 媒體聚焦 >  正文
          三場藝術大展將在兩江新區悅來美術館同步啟幕

          2023年03月10日 17:25 來源:兩江新區官網   閱讀量:

          3月18日,悅來美術館三展同啟。不同藝術的獨特氛圍,多樣文化的情緒交織,將在兩江新區悅來國際會展城上演。

          3月18日,“植入計劃”悅來第二屆公共藝術展將在悅來美術館啟幕。展覽由王菊夢擔任項目總策劃,俞可擔任策展人,邀請方力鈞、馬巖松、隋建國、托比亞斯·雷貝格(Tobias Rehberger)、徐冰五位中外藝術家參展。

          策展人俞可提到,悅來第二屆公共藝術展以“社區植入”為主題,并不僅僅圍繞地域原生態的“歷史文脈”和“鄉愁記憶”展開,它強調在不同的歷史認識中,用藝術的方式梳理出能夠適應當下的“異質景觀”,并將它們以深度植入的方式對社區文化進行介入?!爸踩胗媱潯睂⑼ㄟ^藝術創作讓那些消散在時間與空間里的“悅來故事”重新形成某種深度的鏈接與融合,使展覽有一條新穎而有意義的路線,構建出豐富的社區文化景觀。

          方力鈞 《自畫像》

          托比亞斯·雷貝格(Tobias Rehberger)《你啟程之處,我始于此》

          第二屆公共藝術展以重慶國際博覽中心直徑5公里為展示平臺,通過“植入”新的公共藝術創作來標識這個場域象征性出發點。而這些新作品正好與第一屆悅來公共藝術展中宋冬的作品《中軸線》進行敘事關系上的鏈接,不僅串聯起從山頂到江邊的公共空間,也連接了第一屆和第二屆公共藝術的全部內容,讓這些分布在不同地點的作品轉換成為悅來的文化中心,形成關于悅來國際會展城的文化外延。

          馬巖松 《際》(作品效果圖)

          隋建國 《云中花園-手跡5#》

          徐冰 《近者悅,遠者來》

          3月18日悅來美術館新展“無垠的邊緣”開幕,并于3月19日面向公眾開放。本次展覽由清華大學教授汪民安擔任學術主持,王菊夢、俞可擔任策展人,邀請何多苓、何云昌、李季、劉俐蘊、毛同強、沈勤、王鵬杰、展望8位藝術家參展。

          何多苓 《原上草No.9》 布面油畫

          展覽試圖通過與參展藝術家的作品互動,探討美術館作用于城市文化的多元角色。一方面通過展覽引發對固有邊界的懷疑,另一方面藝術家的創作空間拓展將引發更多的交流與想象。

          李季 《夜—懸崖上的樹》 藝術微噴

          展望 《公海浮石》

          學術主持汪民安表示,這是一個將有限性和無限性的關系作為主題的展覽。人們一直試圖在自己的有限性中創造無限性。在某種意義上,人類就是這樣一個試圖逼近和抵達無限性的物種,而所有這樣逼近的努力和意圖就構成了文明的重要結晶。

          何云昌 《長生果》 72小時行為藝術

          毛同強 《江河·密碼》 膠片

          策展人俞可介紹,展覽“無垠的邊緣”試圖從一個展覽個案出發,探討美術館、藝術創作與觀眾感知的邊界問題。今天,對藝術的討論由生產進一步擴展到傳播和公眾接受領域時,當代藝術除了在自我塑造中引入對話,還需要用新的方法論去探索藝術創作與美術館在地性,以及與觀眾之間建立起的文化聯系。

          劉俐蘊 《上川下川》(效果圖) 現場裝置

          同時開幕的“重慶藝術家檔案——葉洲”,以藝術家來命名每一份檔案,在其中回顧他們以藝術為主題所做的各種嘗試。葉洲,這位在重慶出生、生長的藝術家以其成長經歷展現出來與藝術之間的割裂和連接,使得作品隨著現實的波瀾呈現出豐富的層次,這也是藝術對生活的一種“轉譯”。

          Existenc20230202 存在

          Existenc20230205 1/4存在

          葉洲這次在巖石空間展出的作品,是他根據空間地貌特質所做的一次視覺延伸的嘗試。似流星劃過的筆觸,在黑與灰的重合痕跡中,仿佛紅砂巖肌理轉譯進眼中時的豐富層次。當觀眾進入此地,將會感受到在人與自然接觸的縫隙中,藝術扮演的橋梁角色。


          編輯:朱成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