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xmzn7"></strike>
  • <big id="xmzn7"><nobr id="xmzn7"><track id="xmzn7"></track></nobr></big>
    1. <object id="xmzn7"></object>
        1. <code id="xmzn7"></code>
          展會信息
          電話
          +086-023-63670172
          網站首頁 > 展會信息 >  正文
          展會預告 | “植入計劃”——第二屆悅來公共藝術展即將開幕!

          2023年03月14日 18:05 來源:悅來投資集團  閱讀量:

          植入計劃——第二屆悅來公共藝術展

          Implantation - The Second Public Art Exhibition of Yuelai 

          項目總策劃:王菊夢

          Chief Planner:Wang Jumeng

          策展人:俞可

          Curator:Yu Ke

          參展藝術家:方力鈞、馬巖松、隋建國、托比亞斯·雷貝格、徐冰

          Artists:Fang Lijun / Ma Yansong / Sui Jianguo / Tobias Rehberger / Xu Bing

          展覽開幕式:2023年3月18日

          Exhibition Time:2023.03.18

          主辦:重慶悅來投資集團有限公司

          Organizer:CHONGQING YUELAI INVESTMENT GROUP CO.,LTD.

          開幕地點:悅來美術館

          Address:YUELAI Art Museum

          2018年,“符號、象征與實在”第一屆悅來公共藝術展在悅來啟幕,策展人隋建國談到標題所指的含義,“自然與文明及其它們之間的關系,是每個個體的意識所無法觸及的。只有廣義而言的藝術,作為人類意識的象征符號,才能成為溝通客觀現實與個體意識的一個途徑?!钡谝粚脨倎砉菜囆g展邀請到十位藝術家:丁乙、谷文達、劉韡、龐茂琨、宋冬、汪建偉、向京、岳敏君、張大力、尹秀珍,在重慶國際博覽中心周邊選址,到悅來國際會展城現場進行考察、調研,并根據環境跨界創作與當地自然、文化景觀相呼應的大型公共藝術作品。

          2023年3月18日,“植入計劃”第二屆悅來公共藝術展即將在悅來美術館啟幕。展覽由王菊夢擔任項目總策劃,俞可擔任策展人,邀請方力鈞、馬巖松、隋建國、托比亞斯·雷貝格(Tobias Rehberger)、徐冰五位中外藝術家參展。

          策展人俞可提到,第二屆悅來公共藝術展以“社區植入”為主題,并不僅僅圍繞地域原生態的“歷史文脈”和“鄉愁記憶”展開,它強調在不同的歷史認識中,用藝術的方式梳理出能夠適應當下的“異質景觀”,并將它們以深度植入的方式對社區文化進行介入。重讀傳統、還原歷史、表達現在、暢想未來在此都不再是一種表面的形式,“植入計劃”將通過藝術創作讓那些消散在時間與空間里的“悅來故事”重新形成某種深度的鏈接與融合,使展覽有一條新穎而有意義的路線,構建出豐富的社區文化景觀。

          今天的悅來是一個以國際會展為主體功能的多層次城市空間。第二屆悅來公共藝術展以重慶國際博覽中心直徑5公里作為展示平臺,通過“植入”新的公共藝術創作來標識這個場域象征性出發點。而這些新作品正好與第一屆悅來公共藝術展中宋冬的作品《中軸線》進行敘事關系上的鏈接。這樣不僅串聯起從山頂到江邊的公共空間,也連接了第一屆和第二屆公共藝術的全部內容,讓這些分布在不同地點的作品轉換成為悅來的文化中心,形成關于悅來國際會展城的文化外延。

          悅來美術館正是在這樣的藝術動線中衍生出來的另一種更深入的城市與文化的真實互動。一方面,它將為正在進行的社區文化建設提供有效的文化基礎;另一方面,它將進一步強調出藝術重建悅來歷史文獻的重要性。第二屆悅來公共藝術展也是圍繞美術館而展開的在地性藝術活動,在選擇藝術家的過程中,我們嘗試性地將幾個不同研究方向的中外藝術家聚在一起,希望他們能碰撞出更為人性化的關于城市、關于社區的文化思考。同時,在本屆公共藝術展中,藝術家們也將以他們的創作重新對“傳統”與“現代”,“私人”與“公共”之間的界限提出自己的方案,并針對性地與一年一度的智博會形成互動。展覽也希望借助藝術家、建筑師、園林設計師的力量,深入悅來這片土地的肌底,發掘這一地區的存在價值,并探究那些因城市建設而消失的過去,以及通過還原自然、還原藝術本身,來讓生活和工作在這里的人群關注和認識自己所在社區的獨特性。

          隨著公共藝術展的進行,“植入計劃”將多維度地顯現出藝術品與公眾相互作用的重要性。從悅來美術館出發,使藝術在更廣泛的層面介入到悅來片區的生活中。

          ——策展人 俞可

          參展藝術家 

          方力鈞

          Fang Lijun

          方力鈞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最享譽國際的中國藝術家之一。他常常通過嬉戲與幽默的方式塑造自己與朋友,并傳達對時代更迭中個體生命的關照與反思。在那些以自身為原型創作的經典形象中,藝術家結合自己的生命經驗,呈現出新時代背景下不同的東方美學,從微觀的視角,深度體察日常生活所包含的張力?!蹲援嬒瘛纷尫搅︹x的經典形象以雕塑的形態落址悅來,通過場域變化與媒介轉化再次賦予其新的內涵。質樸的新命名讓充滿符號意味的肖像擁有了更多的開放性,并回歸了自身的本意。同時,透過不銹鋼材質的映照與周圍環境所形成的融合共生關系,也在弱化人們對知識的慣性認知,并試圖打破既有的觀看方式與審美經驗,拓展出人們關于生活、關于自身更為多元的闡釋空間。

          方力鈞 《自畫像》 6x4.6x4.9m 不銹鋼  

          馬巖松

          Ma Yansong

          悅來美術館入口處的這一段墻,是人們走進美術館之前的必經之地。藝術家馬巖松選擇將它作為作品的畫布,向廣場注入新的能量。這件作品由一段長五十多米,高六米左右的白色混凝土曲面墻和四塊具有黑色光澤的發泡陶瓷雕塑組成。它如書卷緩緩打開,是整個悅來美術館所要敘述的故事的序章。

          馬巖松 《際》(作品效果圖) 鋼龍骨/鋁板/裝飾混凝土/發泡陶瓷/涂料  

          作品名字為“際”,意為邊界,是廣場一側的邊界。也寓意了一種極限的張力,極致純粹,飽含能量。作品所展現的畫面中,黑色隕石般的巨塊在白色區域中散落著,量感很重的對象在量感很輕的空間中漂浮,這種反差感,像是未知的宇宙中某一處的力場結果。白色混凝土質感的曲面展現出一種細膩柔軟的質地,墻面上布有疏密有致的渦旋狀條紋,像是水流的痕跡,又像是某種磁感線圖,加強了整個畫面的動勢和感染力,形成了一種彌漫其間的場域。

          黑色的巨塊形狀各異,位置關系是相對松散隨意的,可聯想到許多事物,散落在宇宙中的星塵,被河流沖刷的鵝卵石,甚至是鳥瞰大地上的一組建筑群。但同時,它又不代表任何具體事物,拋開所有的符號,不可名狀,陌生感油然而生。從而脫離現實世界,開啟另一維度空間的入口,人們的想象力得以展開。

          因此,際也是無際,它打破客觀物質的邊界,挑戰既定的現實世界,激發起本我的探索欲、好奇心,帶領自由的靈魂進入漫無邊際的精神宇宙。

          隋建國

          Sui Jianguo

          玫瑰金色的螺旋柱體上印刻著的藝術家指紋清晰而真實,人的視線隨著作品的形式節奏回旋上升,直至云中。這件作品是隋建國《手跡》系列之一,此系列源于藝術家在創作中記錄自己身體行為過程的體驗,并以此來消除人的主觀視覺經驗判斷之后,重新思考塑造與媒介的關系?!妒舟E5#》中隋建國刻意保留了自己的指紋,以此強調出人體在某個瞬間狀態下的空間維度,最后再用3D打印的方式將指紋放大,以科技的方式轉述了現實世界的物質真實。

          《云中花園》之名來自于一個夢境。在夢中,藝術家看到自己的作品全部在網絡云端呈現,像花園中自然生長的植物。今天,在數字技術的推動下,我們的生活已經進入“云時代”,《云中花園》的主題也是悅來美術館關注科技與藝術的一次詮釋。

          隋建國 《云中花園-手跡5#》 220×180×500cm 3D掃描、鑄青銅  

          托比亞斯·雷貝格

          Tobias Rehberger

          通過對比沖突的設計,托比亞斯·雷貝格將整個展廳分為兩個截然不同的空間,仿佛是兩件不同的作品。左邊是藝術家對中式園林的抽象詮釋,傳統中式園林中的綠植被一種花瓶外形的大型雕塑所取代,這些雕塑源于藝術家于1995年發起并延續至今的《肖像花瓶》(portrait vases)系列項目。這一項目的早期作品是一系列中空的花瓶,它們是對藝術家朋友及同行的高度抽象化產物,肖像花瓶的原型人物將自己最愛的花束插入花瓶,作品才得以最終完成。本次展覽呈現的全新雕塑將花瓶的抽象對象從真實人物擴展到了想象主體(沒有孩子的母親),作為小型雕塑發揮藝術價值的同時,還保留了花瓶的實用性。光滑的球狀體相互堆疊成一座不穩定的塔狀物,它們弧形的輪廓近乎讓人聯想到圣母(Madonna)的形象,藝術家賦予了這些雕塑全新的立意:對藝術血脈以及其本身生命起源的暗示。作品的名字叫“我啟程之處,你在于此”(wherever I begin that's where you are)。

          托比亞斯·雷貝格(Tobias Rehberger)《我啟程之處,你在于此》 450平方米 綜合材料 

          展廳的另一半空間被一些炫目的圖案所覆蓋,這些紋案是藝術家對眩目圖案(dazzle pattern)的當代性解讀,它們無縫覆蓋了地板、墻壁以及展廳內的一個獨立的木質結構內部。與傳統的將對象與其背景融為一體的偽裝技術不同,眩目圖案的目的在于讓目標在即使沒有背景依托的情況下也能隱匿身形,這也是為何該技術最初被運用在軍事艦船上。雷貝格將迷彩技術應用到建筑物上的想法始于2009年,那年他提出要用迷彩圖案覆蓋法蘭克?,F代藝術博物館的整面外墻,這一創舉取得了巨大成功:在迷彩的幫助下,即使未動一磚一瓦,法蘭克?,F代藝術博物館略顯“過時”的后現代主義風格被一掃而空?!翱匆娏丝床灰姷氖挛铩?,藝術家著迷于這一充斥矛盾的技術,同年他在威尼斯綠城花園(Giardini)的展覽宮(Palazzo delle Esposizioni)設計搭建了一座迷彩全功能咖啡廳,并因此榮獲了威尼斯雙年展金獅獎。

          木制結構建筑是藝術家對日式茶室的詮釋,是一處相對私密的,用于沉靜下來將社交禮遇儀式化的空間。在本次展覽中,藝術家將展廳的茶室裝置轉化成了一處實用空間,為參觀者們提供茶飲服務。建筑的四周和內部一切設施都被施以相同的全覆蓋涂彩。雷貝格通過這一手段模糊了內部和外部的邊界,模糊了私密和公共的邊界,將私密與公共空間中社會和私人行為的關系問題呈現在觀者面前。  

          徐 冰

          Xu Bing

          《近者悅,遠者來》是藝術家徐冰以他的經典作品《英文方塊字》為悅來題寫的標語?!队⑽姆綁K字》的產生與他當時的生活環境和狀態關聯,1990年,徐冰作為榮譽藝術家旅居海外,不同的文化背景給徐冰帶來了語言溝通上的障礙。這一現實生活中所面臨的實際問題再度成為他創作的來源。1993年,他嘗試著將英文字母“嫁接”到中國書法的運筆之中,每一個英文字母對應中國書法的部首結構,將中文的閱讀習慣和書寫方式轉換到英文上而調配出新的文字表達形式。通過這種方式,原本對于西方觀眾看來近乎抽象的中國書法與西方文化發生了關系。但這一系列作品所表達的并不僅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溝通與融合,更多的是藝術家通過作品向觀眾提示的新的思考角度,對人固有的思維方式和知識范式的沖擊。

          徐冰 《近者悅,遠者來》 130×130×50cm×28 花崗巖

          《英文方塊字》是縈繞藝術家整個創作生涯的重要作品,其所具備的開放性使它在不同的時空語境中延展,不斷產生新的觀看方式?!督邜?,遠者來》沿著悅來美術館入口處的空間旋轉,變為一處可讀的風景,也像是一個互動游戲,在隱匿中激發觀眾探索和思考的興致,將藝術家的思維由作品發散至觀眾,進而在三者之間形成一個無限延展的能量場。


          編輯:朱成玲